《企税家》专注于税务筹划,您的贴身节税专家,助您企业合规税务筹划,合规节税!
“财务”是企业经营的立足点。无论是企业的早期财务投资、日常财务管理,还是后续的财务回报,企业都需要从财务的角度看待经营,否则,即使企业的业务蓬勃发展,也可能遇到财务危机。
01
企业经营现状
我们一直说“产业与财务一体化”,但“产业与财务之间的差异”才是企业现状的真实写照。财务职能本应是企业管理的核心,却沦为企业“拉大旗”的角色,使企业陷入各种财务管理困境和财务危机。
1.帐实不符
会计是企业经营的底线要求,但即使反复强调,在一些企业中还是很难达到这个要求。比如很多中小企业的仓库是按照实物入库时间来登记的,而财务部是按照发票的收货时间来登记的,这就必然导致仓库里的账面材料和实物不一致。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。
2. 算不清帐
会计的核心是成本进行核算,但如果一个企业文化不能做到账实相符,真实的成本核算就更不可能了。目前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只能做税务报表,其他公司财务报表的日常经营管理很少。只有总经理需要的时候我们才会临时更改,可见这些财务专业的质量。没有建立完善相关数据技术支持的决策很难真正推动企业经济发展。
3. 营业周转缓慢
如果账目不一致,无法结算,企业就难以有效监控各项业务的营业额,从而出现应收帐款周转缓慢、账目不对账、坏账频发等税务问题、存货週转缓慢、库存积压等问题。
4.做事没有预算
预算是指导企业经营的重要依据,也是许多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难题。 这是因为许多中小企业在基础交易处理方面存在许多障碍,更不用说没有基础数据支持的预算管理升级了。
5.高税收风险
税收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费用的重要因素组成一个部分,合理的税收筹划可以成为我国许多中国企业的共同发展选择。然而,很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缺乏税收的基本理论知识,错误地将偷税漏税视为“合理的税收筹划”,进而对公司财务工作人员问题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,必然导致管理者与财务会计人员之间的沟通障碍。偶尔财务分析人员“擦边球”,也可能促使我们企业触碰到税收高压线,面临严重的税收风险。
02
企业经营现状分析
目前,上述业务问题在各种中小企业中广泛存在,许多企业管理者使企业经营日益繁荣,但最终陷入财务困境,直到企业难以维持。从财务的角度来看,采取这种行动有三个主要原因。
1、高层轻视财务
中小企业的创始人或管理者大多是销售或技术人才。他们擅长处理与业务有关的专业问题,但不熟悉业务管理,特别是财务管理。有些老板认为财务只是处理公司的账目。事实上,财务管理不仅仅是财务管理,还要分析公司目前的实际纳税情况和前景。
2、财务专业的局限性
由于高层的轻视,很多中小企业在招聘财务人员时,并不要求专业水平过硬。因此,财务人员受限于自身知识储备的不完备,难以发挥财务控制功能,帮助企业经营。同时,很多财务人员虽然有一定的账务处理能力,但不善于内部沟通,这也制约了其财务控制职能的发挥。
3.操作系统规则意识不明确
一些中小企业经理也意识到规则对管理的重要性,他们期望一套有效的操作规则,但往往失败。
这是因为这些中小企业在成立之初就没有重视管理制度的建设:成立之初,管理者更注重生存,团队规模小,商业模式简单。 一些管理规定包罗万象,管理者直接解决纠纷,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和规模的不断扩大,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只不过是“开山立桥”。出现什么问题就设置相应的规则,虽然在不断地“拆东墙补西墙”,但企业管理规则始终未能形成体系。
03
企业税筹方案
企业在日常经营中,存在大量的成本空缺和进项缺失,大多财务选择提高其他项目的成本以此来减轻成本空缺,但也只能解决少部分,治标不治本,也因此,有了税务筹划
1、有限公司返税政策
当地政府为了增加当地税收,与园区合作打造经济开发区,对入驻一般纳税人的有限公司所缴纳的增值税、企业所得税实行税收奖励扶持,具体如下:
增值税:(地方留存部分:50%)奖励比例60-80%
企业所得税:(地方留存部分:40%)奖励比例60-80%
可以选择将现公司注册地址迁移至园区,也可选择在园区内注册分公司、子公司或者新公司,将税负压力放到园区内,再通过园区返税减轻税负压力。
2、个体户政策
个体户有两种政策,其一是核定个税政策,核定个税最低0.3,再加上1%的增值税,0.06%的附加税,成本仅需1.36%,
其二是双免政策,单月开票额不超过10万,季度开票不超过30万,年开票额不超过120万,且,不开增值税专票,增值税、附加税和个人所得税免征。
注:单月超过十万,单月纳税。
3、自然人代开政策
企业在与自然人产生业务往来,需要自然人提供发票,此时自然人就可以选择自然人代开政策,核定个税0.6。
如果自然人自己去税务厅代开发票,需缴纳1%增值税、0.06附加税,但是有可能没有缴纳个税,企业将票据入账,还需缴纳20-40%的劳务报酬所得税,无论是对个人还是企业,自然人代开政策都是优势大于劣势。票面利率仅需1.66%。
以上方案仅供参考,如有疑问或需要更加详细的税收优惠政策,欢迎您的留言与私信!
版权声明:本文转自《企税家》公众号,更多税收优惠政策,可关注公众号了解~